初一语文课件
初一语文课件1课件简介: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
选自《列子·汤问》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一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碗口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远者小而近者大
另一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凉丝丝的,到了正午就像把手伸进了热水里,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远者凉而近者热
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他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我们
应该向他学习。
如何理解小儿的笑?
读课文
复述课文
1.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初一语文课件2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本文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父爱如山》,引入新课。
人世间,人们夸赞的最多的便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的情况。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以下问题: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速读课文之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a.爸爸他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a.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b.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习”:
4、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一、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使自己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a. 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b. 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明确: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匆地告诉医院来了电话,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 ……此处隐藏19876个字……,任其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出任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续撰《通鉴》。哲宗时主国政,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部,废除新法。死后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
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课文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表现了晋朝爱国名将祖逖素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品格及为收复失地大胆进言、身体力行的胆识。
第一段,闻鸡起舞,表现祖逖年轻时便胸怀大志。古人有迷信说法,认为半夜鸡鸣是恶之兆;祖逖认为半夜鸡鸣正可以令人觉醒,振奋精神,所以说“此非恶声也”。刘琨是祖逖的朋友,晋室渡江南迁后,任侍中太尉,一直坚守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因孤军无援,兵败遇害。
第二段,请缨北伐,表现祖逖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祖逖慷慨陈词,请求统军北伐 ,得到的却只有千人的军饷,连铠甲兵器都没有。胸怀收复中原大志的祖逖与“素无北伐之志”的司马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段,中流击楫,表现祖逖矢志不渝、义无反顾的决心。请注意,祖逖不是率领晋军北伐的,他只带着自己的部属一百多家人,他的胆识和志气,实在不得不叫人佩服。
思考:
1.祖逖认为晋王朝战乱不断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
由于皇族宗室争权夺利,自相残杀,从而让戎狄乘虚而入,屠戳中原。 任命将帅出师北伐,激起沦陷区人民奋起反抗的斗志,赢得天下英豪的响应,定能取得北伐的成功。
2.祖逖北伐之志实现的最大的障碍是什么?他是如何做的?这给你哪些启示?
统治者的支持力度不大。 做艰苦的努力,精心准备。 遇到困难挫折时,应冷静地审时度势,寻找有利条件,坚韧不拔。
3.结合课文谈谈哪些地方表现祖逖作为一代名将的胆识?
祖逖念念不忘“遗民既遭残贼”,大胆进言,力主北伐。即使不被重用,他仍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倾家资招募兵马,为北伐做准备。
《祖逖》
祖逖少有大志,中夜闻鸡鸣,起床舞剑,后来“闻鸡起舞”就成了有志者及时奋发的典故。东晋王朝偏安于建康(今南京市),祖逖力主北伐,收复失地。他征募士兵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情辞慷慨。宋以后的诗文多用“中流击楫”这个典故比喻收复失地的决心。
范阳祖逖(tì),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②,同寝,中夜闻鸡鸣,蹴(cù)琨觉(jué),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ruì)③以为军谘祭酒④。逖居京口⑤,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⑥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⑦既遭残贼⑧,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⑨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jǐ)千人廪(lǐn)⑩,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①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十》。《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的通史。主编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著名的史学家。祖逖(266—321),东晋时人。曾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失地。55岁时病逝于雍丘(今河南杞县)。 ②【司州主簿】官职名,主管文书簿籍。司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③【睿】司马睿,袭封琅琊王,后西晋灭亡,睿在建康即位,为东晋元帝。 ④【军谘祭酒】官职名,军事顾问。 ⑤【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⑥【戎狄】旧指我国北方的民族。 ⑦【遗民】沦陷区的人民。 ⑧【残贼】残害。 ⑨【郡国】这里指全国各地。郡,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国,晋王朝分封的藩国。 ⑩【廪】米仓,这里指军饷。 【部曲】汉朝军队建制,这里指军队。【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古人设誓之辞。意思是: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再渡江回来,就像这大江的水,一去不回头。济,渡过江河。
【探究和练习】
一、阅读课文,用口语讲述祖逖的故事。
二、查字典,看注解,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意义。
1. 中夜闻鸡鸣,蹴琨觉(蹴: 觉: )
2. 大王诚能命将出师(诚: 将: )
3. 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给铠仗: )
4.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将: 楫: )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 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因: )
2.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及: 以为: )
3. 睿素无北伐之志(素: )
4. 遂屯淮阴(遂: )
四、把下列短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1. 纠合骁健——
2. 望风响应——
3. 自相鱼肉——
4. 起冶铸兵——
五、背诵课文。
翻译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奋发杀敌,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