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教案

时间:2024-04-28 09:35:13
有关水教案范文合集八篇

有关水教案范文合集八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精神。

2、通过学习是幼儿了解水,知道水有浮力和冲力。

[活动准备]

1、教师教具:课件(流水:慢、较快、急) 故事《文彦博树洞取球》的碟片 洪水灾害片段

2、幼儿活动材料:

( 1 )图片

水面 水底 一套小物体图片(如石头、木头、球等)

( 2 )玻璃水槽、与图片一样的实物

( 3 )每人一只小纸船、小铁钉若干

( 4 )每组一个小水车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1 、看课件,自由模仿流水,用动作表现水流的速度。

2 、谈话导入:水宝宝力气可大了,为什么说水宝宝力气大呢?让我们来看一下。

二、了解水的浮力。

1 、播放故事《文彦博树洞取球》,吸引幼儿的求知欲,并提问:

( 1 )文彦博用什么办法把球取出来的?

( 2 )树洞里灌满水之后,球会怎样?

( 3 )石头掉进洞里,灌满水,石头会怎样?为什么?

2 、游戏《浮与沉》:

为幼儿提供各种物体图片,幼儿认为沉的就贴在图片水底,能浮的贴在水面。

3 、幼儿实际操作:

幼儿用与图片相同的实物在水槽中进行实验,证实一下自己先前的猜测,从而了解哪些物体能沉,哪些物体会浮。

4 、教师总结:水宝宝力气大,它能将许多物体浮出水面,如轮船、皮球等

三、了解水的冲力。

1 、出示小水车,幼儿想办法将小水车转动起来。

2 、幼儿进行实验:倒水冲击水车,使水车转动起来。

3 、教师总结:水宝宝具有冲力,能使水车转动起来,帮助人类;有时候也能搞破坏。

4 、播放电视,幼儿观看洪水时的情景,了解洪水的危害。

四、游戏《看谁的小船有本事》:

每人一只小纸船,一个一个向小船中投放小铁钉,看谁的小船有本事,不光盛的小铁钉多,而且不沉入水中 .

五、活动延伸:

1 、仔细观察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时候离不开水?

2 、鼓励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哪些能沉?哪些能浮?

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7自然段,引导学生从周总理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写生字。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境,读中感悟,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在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浓厚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生字驶、串、贵、闭,正确规范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齐读课题。

2、读词。师:所有的词串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心情一一高兴。

3、师:傣族人民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呢?

二、图文结合,拨动情弦

1、周总理是什么样子?自由地读一读第三段,划出那句话。

2、指名反馈。

3、出示CAI,

师描述图意。

①、喜欢总理这身打扮吗?谁来读?

②、所有人的表情都化为了一个什么词?练读笑容满面。

4、小男孩身上背的是什么呀?

5、周总理呢?CAI,出示句子。(自由读)

①、你知道了什么?

②、载歌载舞什么意思?

6、CAI(动词变红)教师引读。

7、欢乐的鼓点敲起来了,让我们和总理一起载歌载舞。(师生律动)

8、让我们留住这幸福的时刻,(全班读)。

9、和总理在一起,能不幸福?能不令人难忘吗?

10、(齐读)

多幸福啊,1961年的泼水节!

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

三、创设情境,会文悟情

1、热闹的泼水开始了,自由的读一读第4段,看看他们是怎么泼水的?边读边画。

2、师小结:原来过泼水节是他们互相泼水,同时也把祝福送给了对方。

3、傣族人们是怎么向总理泼水,送出祝福的呢?(板:傣族人民)

①、CAI显示句子:你知道了什么?

②、人们为什么这么欢迎周总理?

③、CAI显示总理图片资料,师深情描述。

④、人们欢呼什么?祝福什么?(相应指导感情诵读)

4、周总理是怎样向傣族人民泼水的呢?(板:周总理)

①、自由读,指名反馈。

②、CAI显示句子,介绍银碗、柏树枝含义。

③、谁收了总理的祝福?(指名读)。

④、不光我们收至打,我们的爸爸妈妈也收到了祝福。(分组读)

⑤、我们的爷爷奶奶也收到了祝福。(分组读)

5、有两个人特别幸运,谁呀?〔分角色读)

6、(CAI)有什么比总理的祝福更可贵呢?(练读)

7、难怪姑娘、小伙闭上眼,幸福的热泪和清凉的水一起流淌(相应指导感清诵读)。

8、(视频):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9、周总理热爱人民,人民敬爱周总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完成板书)。

10、感情朗读第五段

四、激情导读,升华主题。

1、读中升华:

师:47年过去了,傣族人民依然清楚的记得,身穿傣族衣服,和他们一起载歌载舞的周总理。(全班读)

多幸福啊,1961年的泼水节!

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

师:傣族人民不会忘记给他们送去祝福的周总理。(齐读)

师:傣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深深爱着他们的周总理。(再读)

五、课外延伸,激趣探究。

收集有关周总理的其他故事。

六、指导写字。

1、出示驶、串、闭、贵怎么记住它们呀?

2、师范写贵字。

3、学生练写。

七、板书设计:

8

难忘的泼水节

周总理

傣族人民

水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举例说明 ……此处隐藏8374个字……来。

4.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

第一层(第45段),写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第6 一15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

5.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2.表扬学生:同学们读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对课文进行讨论。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问题呢?

学生大胆发言,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学生边听边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选几个重点问题指导学生讨论。这篇课文除了语言很有特点,在选材上也是别具特色的。课文写桂林山水,选了哪些景点来写的?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点。回答:主要写了从桂林到阳朔180里漓江水上所见到的景色和传说。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教师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3.我们领会到了杨朔散文在构思上的特点。接下来请大家思考:本文写了船家讲述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都是讲述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的,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的故事呢?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作者是不是要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生活呢?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难道不仅仅是赞美漓江优美的山水?

4.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白: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我们在欣赏山水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联想起这些故事来。

5.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学生听教师讲解。通过教师提示明确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三、总结全文。

1.小结:杨朔真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家。他写的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而且还很有深意。同学们通过本文的学习,一定收获不少吧。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

学生交流学习中的感想。

四、本课总结 。

本文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板书设计 :

画山绣水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清奇峭拔

第二部分(第415段):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

水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能利用身边的音源材料表现特定的情绪、场景,进而尝试命题的音乐创作。

2、能积极参与新的创作领域的学习活动,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在创作实践中体会到创新与团结协作的乐趣,分享创作带来的愉悦感。

二、重点难点。

1、充分地感受体验各种音源材料的音乐表现力是本课重点。

2、引导学生自主组合各种音源材料,展开命题音乐创作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各种音源材料(略)、多媒体课件、电子琴、二胡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和用到的物品,它们与今天的音乐课有联系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来欣赏几个音乐片段。

(二)感受。

欣赏STOMP乐团《破铜烂铁交响曲》音乐片断。

提问:刚才的音乐跟我们以往接触到的音乐有什么不同。

(三)体验与探究。

1、让学生离开座位,自由敲击和体验教室内摆放的各种音源材料。

2、节奏问答——接龙游戏:

①分别让学生根据老师敲出的即兴节奏,尝试在各种音源上敲出即兴应答的节奏(注:其余学生敲击固定节拍);

②高音音源与低音音源之间的即兴节奏对答;

③师生原地踏步并击掌即兴节奏对答;

④师生在音源材料上敲击连续的即兴复杂节奏对答、

3、学生自由命题创作。

①分组讨论,自由命题创作节奏,并利用音源材料进行场景表现。

②分组表演:《晚自习》、《装修进行曲》。

(四)拓展。

1、教师:谭盾的这部音乐作品大量运用水作为音源材料,在古典音乐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把艺术与生活合二为一,有机地把后现代主义音乐与古典音乐结合起来,适应了现代人对更新古典音乐的欣赏要求,受到人们的肯定和热情的欢迎。

2、根据主题进行音乐创作表现:

①教师播放,学生聆听两段音乐:

根据命题《海滨》编辑的马赛克音乐片断;

课前布置一名学生根据命题《草原牧歌》的几幅图画,选编并演奏的一段二胡音乐;

②学生分两组讨论,利用组合各种音源进行音乐创作,表现主题情境。

A组:主题《海滨》。

音源:四台电子琴。

让有键盘基础的学生利用正规音源的模拟音响效果创编音乐。

B组:主题《草原牧歌》。

音源:自由组合各种音源材料,如:二胡、吊钗、鼓、沙锤、水盆、可乐沙瓶、黄豆纸盒、漏勺、皮带等。

③学生分别表现两段主题音乐的情境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利用身边各种不同音源材料进行命题创作,是音乐创作中一个新的领域,通过学习,我们深深感受到音乐来源于生活,深刻体会到音乐的真正本质的东西,让我们一同在利用身边的音源材料进行的命题创作活动中,打开智慧的大门吧!

(六)下课(同步播放《破铜烂铁交响曲》)。

《有关水教案范文合集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