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合集8篇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教案 篇1【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琵琶行》把琵琶女的身世,诗人自己被贬的遭遇,以及琵琶艺人精湛的弹奏技艺很好地柔合在一起,采用情景交融、递相咏叹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两个感情相互交融的人物形象,成功地抒发了诗人忧郁悲愤的主观感情。教学本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情景,体验人物情感,理解诗歌意蕴,结合语境,感悟诗中描写音乐语句的艺术魅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⑴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⑵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⑶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师:一位盲人將要离开人世间时,对别人说 “ 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 ” 人们请来了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首曲子,盲人留下热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地离开了人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地说:“我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的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精妙的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就请同学体会文中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作者化动听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引用故事,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字词正音 :
湓 pén( 江名 ) 贾 g ǔ ( 商人 ) 思 sì( 名词,思绪 ) 嘈 cáo( 声音粗重 )
舫 f ǎ ng( 船 ) 虾蟆 hámó 钿 diàn( 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 篦 bì( 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 ) 呕哑 ōuyā( 象声词,乐声嘈杂 ) 嘲哳 zhāozhā( 象声词,声音细碎 )
(2)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3)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4)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 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闻听琵琶女弹奏琵琶、讲述身世,并为她作了这首《琵琶行》。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 )
(5) 理清诗歌思路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两个。诗人、琵琶女。)
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 、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 、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借用注释、工具书等,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和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赏“景”
有感情朗读课文,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 别时茫茫江浸月 ”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 、品“声”
(1)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邀相见,再闻琵琶诉沦落,三闻琵琶湿青衫。)
(2)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如此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①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
(虽未明写,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 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a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
b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c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请同学们用曲线图来表示音乐的发展变化。(旋律变化,心潮起伏。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③三闻琵琶,为何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 ……此处隐藏14418个字……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
明确:处在这个位置上,得有这个词性。语言环境决定词性。
二、明确几个规则:
1、分析句子成分可判断词类活用。
2、名、形、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具备了使动、意动的条件。
3、名词直接作状语,翻译为介宾短语。
4、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怎么样”“以······为”“把······当作”
三、活用原因
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不严格,分工不细,不明。
思考下面的句子,看那些词性变化了,为什么?
1、名词活用
(1)活用为动词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一狼洞其中
天雨墙坏
(2)活用为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活用为意动词(意动用法)
例如:稍稍宾客其父
(4)直接作状语
例如:操军破,必北还
2、动词活用
(1)用作名词
例如:惧有伏焉
(2)活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3、形容词活用:
(1)用作名词
例如:采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2)用作动词
例如:素善留候张良
(3)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4、数词为动词
例如:与臣而将四矣
四、回顾
(1)词性由于环境而临时改变。因为词在某个成分的位置上而变。词义随之而变。
(2)翻译是关键。多读多见就好了。
三课时
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
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宾语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分特殊,所以称为特殊句式。正确翻译后可判断特殊句式。
二、形象展示。做六个模具,在“名标”上分别写六个成分,比较古今句子成分的位置关系。
请出六们贵宾(佳宾)就座。四大家领导:
主 状 谓 宾
县委 政府 人大 政协
三、按类型分析
1、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
现代汉语中,以判断词“是”作谓语。
(1)……者……也(2)者也
(3)……,……也(4)乃、为、即(5)“是”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吴广,阳夏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省略句
一般省略主语、宾、介宾、谓、“于”
例如:盖以(之)诱敌
必以情(处理)
(触龙)入而徐趋
公弗许(之)
问之(于)客曰
3、宾语前置句
宾语在谓语的前面。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4、主谓倒装
主语在谓语的后面。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太厉害了!
5、定语后置
定语在中心词(名词)后面。
例如:居庙堂之高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
6、介宾短语后置
翻译后可以发现,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是状语,在谓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是补语,在谓语之后。
例如:投之以骨
以骨投之
用骨头扔给狼
文言文教案 篇8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二、学生阅读课文,疏通字句,理清结构
1、根据注释默读课文:
⑴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隶 扳 谒 称 泯 耶
⑵ 掌握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父异焉 书诗 立就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 利其然 环谒 泯然 受于天 固众人 伤仲永
说明:强调词性活用的情况。
⑶ 完成练习题三。
2、齐读课文:
⑴ 完成练习题一:
说明:教师先读文中需要注意停顿的句子。
⑵ 理清课文的写作层次和表达方式:
第1、2段写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为什么伤,采用记叙的形式。第3段写作者阐明的观点看法,即伤什么,采用议论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⑴ 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⑵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 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3、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四、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⑴ 用词的精当传神:
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⑵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来。(不与作者的观点雷同)
七、布置作业
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