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4-04-28 09:33:12
有关科学教案范文8篇

有关科学教案范文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2单元----动物之二《蜗牛》

二、教学要求

1、培养同学观察小动物的兴趣,培养同学对小动物的亲近感。

2、组织和指导学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

3、组织和指导同学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蜗牛的身体结构、外形特征,食物等方面的直接认识。鼓励同学在此基础上,联系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发展自身的认识。

4、学会表达交流自身观察的情况,学习如何整理事实。

三、胜利之处:

1、注意同学年龄特点,营造既适合同学年龄特点,又直观、简洁的探究学习的情景。充沛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课堂一开始,在每组同学小组桌上,放一只活的蜗牛,使同学一进教室,马上被这活生生的蜗牛吸引了,马上投入到观察探究中去了。教师只是在小组间巡回指导,鼓励肯定。

2、把经历活动的过程充沛地还给同学,让同学在个体和集体的观察、探究、交流等过程中,体验一系列的直接经验,体验观察过程的基本方法。使同学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充沛的时间和空间。

在一节课的课堂中,如何使同学得到完整的观察和体验过程呢?在本堂课的活动设计中,我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

第一步:让同学一进课堂,马上投入到自由的观察活动中,这一步,主要是激发兴趣,使同学得到一些零碎的直观认识,观察还处于自由,零碎和没有目的、没有条理状态下。为下一步的活动作铺垫和准备。

第二步:观察蜗牛的外形。在同学对探究目标的自由提出和合理选择后,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第一个目标:蜗牛的饿外形。活动的形式是让同学用自身的方法,自由观察,在观察现象的交流中,整理信息,体验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得到相互补充和提高。

第三步:对蜗牛食物的探究。先由同学学习小组讨论制定研究方案。后用小组的方案进行观察和探究,在交流中,比较方法的优劣,使同学发生更深的体验。

3、教师真正成为同学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

在本课活动中,教师没有大量的提问和叙述,没有“精彩”的扮演和讲解。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同学的探究活动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同学提出研究的目标,和同学一起根据课堂的实际条件选择合理的饿研究目标,和同学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个别指导,引导同学进行观察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促进同学直接经验的获得和方法的体验,并引导同学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更多的新的问题。

四、值得商榷的地方。

1、教师的说课稿和同学原有的接受习惯、思维方式、合作形式之间的有效磨合。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教师的课堂中的行为,必需从同学学习活动的目标动身,以同学的发展为本。设计的活动与同学原来长期接受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出入,同学一下子很难接受,或者活动不能到位,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深入性、广泛性不够,直接制约着同学学习活动的效果和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

2、教师在同学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如何高效、合理、有节又生动活泼地开展。

我们长期以来养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教师的指导,一定是手把手的指点,既要指点活动的目标,又要指点活动的具体方法;既要指点活动的环节要求,又要指点资料的处置方法,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如何处置教师的指导和同学自我探究过程中生成的对活动的过程、方法的体验之间的关系,还值得我们深入事件和研究。

3、教学目标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讨,知识目标和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如何落实,落实的途径和达成度如何掌握,还有待于探索。

科学教案 篇2

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1-6 云的观测

2-3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

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

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胶水在水中会(下沉)。

2.牛奶带入水中会(溶解)。

3.你能区分液体之间 ……此处隐藏2721个字……判断信息的可靠性,需要查找更详细的信息时可以通过信息的来源快速找到相关资料。

4. 如果要记录信息的来源,你们觉得应该主要记录些什么内容?

通过书籍查找可记录:书名、作者、出版社、重要内容……

通过网络查找可记录:网名、网址、作者……

5. 分小组讨论并制作信息记录卡。

6. 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填写信息记录卡。

7. 学生交流并小结。

我们在记录获得的信息时,不仅要如实记录相关信息的内容,还应该详细记录信息的来源。因为信息的来源、途径,能帮助我们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同时也是尊重作者的知识产权的表现。

二、回顾记录信息的方法

1. 在刚才的学习活动中,我们都采用了文字记录的方式来记录信息,平时我们还会用什么方式记录信息?(图画、表格……)

2. 翻看我们的科学学习活动手册,在我们四年的科学学习中学会了用什么方式记录信息?

3. 你们觉得信息的记录与保存对我们的科学学习有什么作用呢?

三、了解储存信息方式的演变过程

1. 我们在记录信息时都用到了什么工具?(笔和纸)

2. 在笔和纸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是用什么来记录信息的呢?(甲骨、竹简、丝绸……)

3. 为什么这些方法和工具没有延用到今天?

4. 因为这些方法存在很多的限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又有哪些记录和储存的方法和工具呢?(磁带、胶卷、软盘、硬盘、光盘……)

5. 这些工具的应用使我们的信息储存量越来越大,而且在现在办公中越来越普及。这样下去我们是否就不需要纸了呢?

6.小组交流笔和纸的优点和缺点并尝试记录讨论过程。

7.大组交流。

8.小结。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信息采用不同的记录和储存方式。笔和纸记录占用空间大,查找不方便,但它使用便捷还将是我们,特别是小学生记录信息的主要方式。

四、作业

课外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和储存“人们如何不断地探索和改进记录信资料”。

科学教案 篇8

一、 设计思路: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堂教学要“重学生发展”,轻“知识传授”;重学生“研”,轻教师“教”;重“探究过程”,轻“探究结果”。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作为探究的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新课程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重视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结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把知识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中,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二、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认识纸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古代造纸技术和现代造纸工艺一般流程。知道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 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制浆——灌浆——滤水——压干成纸”的简单手工造纸过程。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

3、 情感目标:

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勤俭节约的思想。

三、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过程,进一步理解纸是由各种纤维经过加工而成的。

四、教学难点: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经历造一张纸的完整过程,并探究解决有关纸的相关研究问题。

五、教学准备:

1、 纸巾、玻璃杯、清水、搅拌棒、棉布、毛巾等每小组一份。

2、 古代和现代造纸工艺的影像、图片或文字资料。

3、 民丰造纸工厂的造纸工艺流程的录像。

六、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二)实验探究

(三)交流成果

(四)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设计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许多纸的性质。你们还记得吗?

师:那么谁能告诉大家,造纸术是哪个国家最早发明的,又是怎样造出来的?

师:(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观看古代造纸的过程。

师:(课件演示)

师:看了这些图片与资料,老师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你们猜猜看是什么?你们又有什么想法?

师:对,造纸,今天我们也来造一张纸。

师:看到桌上的材料,小组成员讨论一下,我们小组打算采用怎样的方法,选用哪些材料,按照怎样的方法来造纸?

师:请各小组发表自己的设计方案。

师:请大家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师:一边巡视指导,一边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实验中。

师:刚才大家的探究很投入,研究的成果也出来了。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纸是怎样一步一步造出来的?

师: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共同归纳造纸工艺的一般过程。

师:(板书)造纸的过程:

(1) 调制纸浆。

(2) 滤水压平成“纸”。

(3) 从棉布上把“纸”揭下来。

师:召开造纸工艺成果发布会。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师:谁还愿意说出自己的发现?

师:比较一下,我们造的纸的厚薄一样吗?纸面平整吗?怎样才能造一张厚薄均匀的纸?

师:我们现代的造纸工厂,是不是也像我们这样造纸的吗?

师:(出示录像片)观看嘉兴民丰造纸厂的造纸工艺流程,教师略加解释、补充、说明。

师:本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疑问?还有什么想法?

师:(总结)。

小小一张纸,涉及到那么多的科学知识,请大家在课外搜集一些纸品材料,准备下一节课继续探究有关纸的相关问题。

学生活动设计

生:纸由各种纤维组成的。不同的纸在颜色、光洁度、厚薄程度等方面都不相同。

生: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发现。讲述古代造纸的工艺流程。

生:观看课件。

生:造纸,自己亲手造一张纸。

生:各小组成员,纷纷商量自己的活动方案。

生:各小组发表自己的实验研究方案。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方案。

生:学生实验操作开始。

生: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情况。

生:各小组纷纷推出自己的作品。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小组给予补充、完善。

生:学生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生:观看有关录像。

生: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

生:整理器材,离开教室。

《有关科学教案范文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