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案

时间:2024-07-23 16:52:20
胡同文化教案14篇

胡同文化教案14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胡同文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胡同文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词典,掌握“胡同、凭吊、安土重迁、街坊、里道、西风残照、衰草离披”等词语。

2、了解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3、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2、习得在既定主题下对材料进行适度收放的散文写作技巧。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2、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指导学生通过默读、齐读,重点段落反复读,整体感知课文,领会文章主旨。

2、讨论法。本文为自读课文,应依据课文行文脉络、思想内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教具准备

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通读全文,利用词典排除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对重点文段感悟、理解,力求把握文章主旨所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点]

首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之后以资料的形式让学生对“胡同”“文化”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最后以自读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感觉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作家汪曾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胡同文化》一文。

2、(放录音,请同学们随着歌声走进悠悠的胡同)

提问: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有何感受?

学生甲:这首歌使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

学生乙:从这首歌中,可以感受到北京市民对胡同的热爱和眷恋。

同学们的感受非常真切。歌声里唱出的是北京往昔的岁月。如今的北京城日新月异,大多数北京市民已走出狭窄的胡同、拥挤的四合院,住进了高楼大厦。现存的胡同在逐渐消失着,没落着。在北京胡同里住了四十多年的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胡同文化》一文。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说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虽是篇书序,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类书序,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在文中将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其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自然融合起来,使我们对北京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生动、深刻的了解,文中也流露出作者对怀旧伤感的思绪。

四、有关“胡同”“文化”的概念

多媒体显示:

1、胡同“或写作衚衕、衖通。巷称胡同,始自元大都,历明、清,民国,以至今日,构成了北京的一大地方特色。”杨慎《丹铅总录》:“南方日弄,北方日,弄之反切为也。(《北京传统文化便览》)

2、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英·泰勒《原始文化》)

3、“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当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辞海》)

五、自读课文,通过启发、讨论,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体味语言

1、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如下问题:

(1)进一步掌握生字词(包括字形、词义)。

(2)把每一自然段的要点标记或概括出来。

(3)本文的行文思路如何?

(4)北京胡同的特点有哪些?

录音播放完毕,出示投影

①仔细辨认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何取所意衰草离披天翻地覆深恶痛绝

B、不约而同街坊里道奉公守法供人凭吊

C、伥望低徊独门独院天坛城根记忆犹新

D、厉厉在目半途而废莫衷一是通霄达旦

②根据语意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成语。

A、用冷静或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

B、声名在中外传播得很远。()

C、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

D、没经商量而彼此一致。()

参考答案:

①B(A项“何取所意”中的'“意”应为“义”,C项“伥望低徊”中的“伥”应为“怅”,D项“厉厉在目”中的“厉”应为“历”,“通霄达旦”中的“霄”应为“宵”)

②A冷眼旁观B驰名中外C安土重迁D不约而同

提问:本文共15个自然段,每段要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第①自然段写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第②自然段写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第③自然段写北京胡同很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没名胡同数不清”。第④自然段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第⑤自然段写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 ……此处隐藏29201个字……应试味”太浓,但反思到最后,倒昏了自己的头脑。

文学即人学,语文教学应该提倡人文教学,怎样才能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呢?像《胡同文化》这类的文化课,就应该进行文化熏陶,通过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我这堂课基本上围绕这一思想来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的。希望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同学通过形象性的图片观看,获得感性的认识,让课堂具有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把僵化的教材还原成活生生的生活,在比较枯燥的课堂上注入浓浓的人文气息。让学生设身于这种氛围中,反反复复地体验,获得语文的营养,唤起为人为文的思考,一步一步感化。通过这种熏陶,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格水平。

  胡同文化教案 篇14

教学目的

1. 用朗读的方式学习本课的语言

2. 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3. 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问题:

1.你对汪曾祺有什么了解?

2.你了解北京的胡同吗?

3.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化的含义吗?

自读课文并讨论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

第一段:北京城四方四正。

第二段写胡同的原意,胡同取名的来源有很多种。

第三段写胡同的宽窄。

第四段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第五段写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

2.学生朗读课文6-9段,教师配乐范读10-12段,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

第六段:北京人大都安土重迁。

第七段:北京人愿住“独门独院”,平时过往不多。

第八段: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第九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第十段到十二段:举例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3请概括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

亲切、欣赏、不满、批评、怀旧、怅然低徊。

4品味语言:

1让学生自己读第8段、第11段对话部分找同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第12段读“这二位同声说”后面的部分、第13段。读的过程中体味句中蕴含的感情。

2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形式表达一种感情。

语言特点.总结:

汪曾祺的语言文白夹杂,有时极雅,有时极俚,时能出人意表。他重视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他的语言有文人气,但又和现代语言融合无间,是一种纯熟,寓绚烂于平极的语言。

延伸讨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北京的胡同日渐被高楼大厦取代,更多的在高楼中长大的人认同“高楼文化”“社区文化”,你怎样看待这样的变化?

作业布置

以居住环境与人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内容要点,体会作者由对胡同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内蕴。

2.学习作者用平时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具准备

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说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这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把这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感情。

四、有关“文化”的概念(使用投影仪)

1.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辞海》

五、自读练习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出示图片或照片或投影仪)

明确:(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方法寻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宽窄、网络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识极强;从“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等但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从“宽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阶层不同;就“网络”来说,也体现了生活方便、安静这一特点。

2.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3.让学生回答在胡同文化的众多特点里,他喜欢哪一点,不喜欢哪一点,为什么?

4.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明确:作者通过介绍评论北京的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从而揭示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共15个自然段,文章开始从方正的胡同写起,写了胡同名称的来源,胡同的宽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谈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说明了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引用、举例将其具体化: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